疫情期间入境中国需要隔离多少天?有哪些注意事项?
疫情期间入境中国需要隔离的天数因省市而异,最短14天,最长28天(21+7)。入境时需注意多项事项。隔离天数 隔离14天的省市:福建省、山东省(除烟台市)。隔离14+7天的省市:上海市、广东省、天津市、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烟台市、四川省。
上海:实行14天集中隔离+7天社区健康检测。在集中隔离期间,入境人员需在指定场所接受医学观察;社区健康检测期间,需遵守相关防疫规定,进行健康监测。苏浙皖(3+11转运隔离):对于从部分国家入境的人员,在入境地实施3天集中隔离后,闭环转运至目的地实施11天居家隔离。
入境后隔离:入境中国后,需进行15天的隔离观察。这是为了进一步确保外国友人的健康状况,防止潜在的疫情传播风险。办理工作签证:用人单位申请:用人单位应在拟聘用外国人入境之前,先进行核算安全检测,保证健康安全后,申请办理《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
目前中国内地对入境人员实施“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香港无需隔离,澳门取消落地检。中国内地方面,所有入境人员、来自或途径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来(返)人员,须提前一天向目的地所在地区、单位或入住酒店(宾馆)报告。
部分省份:如天津、四川、广西、山东、甘肃、青海等地,一般实行“14+7”的隔离政策,即14天的集中隔离加上7天的健康监测或居家隔离。注意事项:以上政策仅供参考,具体政策可能因疫情形势和防控需要而随时调整。回国前,请务必查阅各地政府最新官方通知,了解最新的隔离政策。

现在出入洛阳最新规定
〖A〗、进入洛阳 有市域外旅居史的来(返)洛人员,应提前报备,抵洛后未报备的,应于24小时内进行补录报备。入洛时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抵洛后24小时内再进行一次核酸检测,之后48小时内再进行一次核酸检测。提前报备人员需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管理措施的,免除集中隔离费用。
〖B〗、现在需要14天隔离。建议返洛前与目的地所属社区(村)联系确认,以最新答复为准!洛阳市疫情防控政策(2021年11月11日更新)境外来洛人员要在第一入境点隔离满14天后,由各县区派专车从入豫第一落地点或郑州市集中隔离点,闭环转运至本地,继续实施“7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隔离”。
〖C〗、入洛时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抵洛后24小时内再进行一次核酸检测,之后48小时内再进行一次核酸检测。提前报备人员需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管理措施的,免除集中隔离费用。
春节返乡是否需要隔离?31个省市最新情况汇总
春节返乡是否需要隔离因地区风险等级和目的地政策而异,31个省市政策汇总如下:北京:中高风险地区前往北京,需集中隔离14天并进行核酸检测;低风险地区人员需在京心相助app登记个人信息,提前联系社区和单位。
辽宁沈阳:对于北京市除重点区域外的地区,需要携带7日内的核酸检测阴性报告,但无需隔离(具体以沈阳当地要求为准)。吉林长春:从低风险地区前往长春,需要向社区报备,但无需隔离。黑龙江哈尔滨:低风险地区人员到哈尔滨人员需持健康码绿码,以及向社区报备,无需隔离。
春节返乡是否需要隔离?31个省市最新情况汇总:北京:中高风险地区前往需集中隔离14天并核酸检测,低风险地区需登记个人信息并与社区和单位联系。天津:低风险地区持绿码并报备社区,中风险地区需绿码、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并居家隔离14天。
不用隔离的省份名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且难以一一列举,但一般来说,没有中高风险地区的省份在返乡后可能不需要隔离。以下是一些关键点:无需隔离的基本原则:一般来说,如果目的地省份没有中高风险地区,且返乡人员来自低风险地区,并持有有效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那么在返乡后可能不需要进行隔离。
山西的最新防疫政策
〖A〗、对省外入晋返晋人员实施如下管控政策:一是对7天内有高风险区旅居史的入晋返晋人员实施第一落点核酸检测,点对点转运,赋红码管理,落实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措施,在第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B〗、从严管控各类风险区 现有的高、中、低风险区,在未解除之前继续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和太原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我县划定的区域范围以及相关要求等落实管控措施。
〖C〗、重庆市:入境人员需进行14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或集中隔离+7天社区健康监测。武汉市:入境后需进行14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隔离+14天社区健康管理,若达不到居家隔离条件,则进行集中隔离。黑龙江省:直接入境隔离政策调整为集中隔离21天。
〖D〗、去太原的疫情防控政策如下:省外(返)抵并人员全部进行“太原检疫登记信息系统”登记,分类管控。
〖E〗、省内无疫情时,省内人员、车辆有序通行。异常时,按省疫情防控相应管控政策执行。省内无疫情人员返并不需要在填写太原市检疫登记系统,有序流动,按照太原市常态化进行核酸检测。自2022年9月10日至10月31日,旅客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乘坐飞机、高铁、列车、跨省长途客运汽车等交通工具。